市场产品物价表

湖北学生西装定制价格表-湖北省定制西服品牌大全

前言:根据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对450个集贸市场调查统计,2月份 畜产品价格与1月相比有所回落,与去年同比生猪产品价格增幅仍较 大。家禽产品中雏鸡价格降幅较大。由于 玉米价格的下降,猪粮比价又上升到1:6.01,比去年同期提高 0.49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在1:5.5以上。 生猪产品 2月份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下同)9.89元,环比上涨5 .7%,同比增长27.6%,其增幅为去年以来的最高。价格最低省( 区)为四川6.69元,最高省(区)是内蒙13.5元。高价区(在10元 以上)省份数量由1月的16个增加到18个。从环比来看,有23个省( 区)上涨,涨幅较大的省有河北(18.4%)、陕西(15.1%)、吉 林(12.9%)、河南(11.9%)。从同比看,除重庆、四川外,其 他地区涨势仍较快,有13个省幅度超过30%。 活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7.57元,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26 .9%。低于6元的省份2月没有,最低价是四川6.11元。价格大于6 .8元的省份有25个,最高价为海南12.01元。从环比看,有12个省 (市)上涨,海南、天津涨幅靠前,分别为32.6%、18.6%。从同 比看,除新疆外,其它省(区)价格均上涨,涨幅超过30%的有10个 省,其中山东涨幅41.3%为最大,其次是河北、辽宁、江苏、安徽、 河南等。 2月份猪肉价格12.3元,环比下降1.1%,同比上涨19.5%。 最低价为黑龙江10.22元,最高价为海南15.5元。主产区河北、山 东、河南、湖南、四川5个省平均价格为12.07元,比全国平均价低1 .9%。销区上海、广东、福建、海南平均价13.58元,比全国高10 .4%。从环比看,只有6个省上涨,23个省下降,海南涨幅最大为14 .8%。从同比看,只有新疆下降,山西、海南、宁夏3省(区)涨幅 超过30%。 2月份仔猪价格继续上涨,主要原因养猪效益较好,农户补栏积 极性依然很高。但活猪、猪肉价格出现了小幅回落,预计回落幅度不 会太大。 饲料 玉米价格为每公斤1.26元,环比下降0.8%,同比上涨16.6%。 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价格分别是0.99元、0.97元、0.90元, 环比只有吉林下降3%,同比分别上涨14.8%、23.1%、30%。环 比有13个省上涨,同比均上涨,其中有9个省涨幅超过20%,新疆涨 幅最高为38.4%。2月份由于玉米价格的回调,猪粮比价略有增长为 1:6.01,连续7个月在1:5.5以上。但由于鸡蛋价格下降较多,蛋 粮比价降到1:4.72,下降0.22个百分点。 (本组稿件由全国畜牧兽医总站提供) 牛羊肉 牛肉价格16.18元,环比下降1%,同比上涨5.8%。从产销区 看,主产省河南、山东、河北、吉林、安徽平均价14.91元,环比下 降1.5%,比全国平均价低7.8%;销区北京、天津、上海、福建、 广东、海南、重庆平均价格19.47元,环比上涨0.5%,高于全国平 均价20.3%。价格在15元以下的省(区)有内蒙、湖北、四川、河 北和山东。在20元以上的有上海、广东,海南、福建和浙江。环比看, 有12省上涨,海南涨幅最大为10.5%,湖南降幅最大为7.6%。同 比看,有24个省上涨,涨幅最大省是海南,为27.3%。 羊肉价格16.31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上涨0.1%。从产销 区看,产量在25万吨以上的河北、内蒙、山东、河南、新疆5个主产 区,平均价格15.14元,环比下降4.4%,比全国平均价格低7.1%; 销区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平均价格23.13元,比1月上涨8.1%, 高于全国平均价41.8%。价格最低省是湖北13.39元,最高省海南 为28元。从环比看,价格上涨的省份数量有12个,青海涨幅最大为17 %。从同比看,有15个省(市)上涨,上海涨幅最高为10.7%。 去年牛羊肉价格因受需求拉动月月上涨,2月稍降属于季节性波 动,后市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 家禽 今年春节后部分地区发生的禽流感使养禽业受到一定影响。2月 初,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关闭了 家禽交易市场,加上居民消费心理变化,家禽产品价格出现下跌, 尤其是雏鸡价格降幅较大。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禽流感知识的宣 传和普及,禽类消费量逐步稳定,市场价格逐渐回升。 2月份鸡蛋价格5.95元,环比下降5.1%,同比上涨9.9%。价 格最低省为河南为4.54元。分区域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价格最 低,平均为4.62元。西南区价格最高,平均7.62元,其中贵州最高 9.03元。 主产区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河南5个省,平均价格4.73元, 环比下降7.4%,比全国平均价低1.22元,降幅为20.5%。从环比 看,只有湖南、海南、青海上涨,主产省江苏、山东、河南下降较大, 分别下降7.9%、9.5%、12%。 活鸡价格9.33元,环比下降9%,同比上涨2%。西装鸡价格9. 22元,环比下降9.5%,同比下降2.2%。商品代蛋雏鸡每只1.64 元,环比下降18.8%,同比下降20.5%。商品代肉雏鸡每只1.55 元,环比下降19.7%,同比下降19.2%。

为什么现代中国男子不束发?

剃发·蓄发·剪辫子

——关于辫子的历史

王晓天

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1〕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其实,说起剃发蓄辫,只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所形成的习俗,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剃发蓄辫的。《韩非子》说:“古者披发文身。”这说的是上古时代先民未开化之时的事。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头饰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慢慢演绎出一套套较为繁缛的礼节。自从孔夫子发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圣训以后,捍卫头顶上的青丝,则不仅仅只是一种审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于是,绾发结缨戴冠,郑重其事,丝毫也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对于偏处四边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此风愈炽,削发也就演变成一种处罚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才执行削发示惩。三国时的曹操,因为马踏麦田触犯了自己所定的军纪,于是剑削青丝以谢军中。自秦汉至于明清,头发不可毁伤的祖训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在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2〕。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从此,头发之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为此,不惜以要挟,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对汉人来说,当然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最悲壮的莫过于“江阴十日”,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捍卫头上之发,誓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有诗为证:

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作者: 61.143.106.* 2005-6-6 19:13 回复此发言

--------------------------------------------------------------------------------

2 剃发·蓄发·剪辫子——关于辫子的历史

六万人同心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反抗,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人们不但安于蓄辫,习惯于蓄辫,而且讲究如何蓄辫,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儿,饰辫梢以各种装饰物,目为时尚而招摇过市,串门过户。文人墨客也以此为吟咏的对象,有一首描写剃发蓄辫的对联就云: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二百多年后,即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人有机会可以走出闭锁的大陆飘洋过海时,他们对于这条垂在脑后晃来晃去的辫子是挺看重的。一代哲人、曾在虎门焚毁鸦片的在澳门看到洋服时曾鄙夷地说话:“真夷俗也!”这种评价与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辫子时所发出的感叹恐怕也差不多。但是,洋人的惊异,洋人的讥笑,并不能动摇中国人心中的诩诩自得。因为,这是文明的标志,“天朝上国”之人的象征。

但是,也有人没有忘记。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会”兄弟们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以反清相号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笔老帐,在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名义发布的《奉天讨胡檄》中宣称:“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兽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因此,必须恢复“中原古制”,即恢复汉族的衣冠服饰。太平军的官兵蓄发不剃,恢复了中原汉人束发于顶的旧制。在太平军,谁的资历长短,一望头发便知,谁参加起义早,留起的头发就长,谁参加起义晚,头发就短,头发的长短,便是参加起义军先后的最好标志。蓄发不剃,这是太平军不同于当时人的最突出的形象特点。正因如此,蓄发在当时民间往往被俗称为“长毛”,而清廷官方则诬称之为“发匪”、“发贼”、“发逆”等等。

自金田起义,太平军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纵横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数省,其势如狂飙突进,同时也把蓄发之制推行至所到之处。在太平军看来,蓄发易服,不只是服饰问题,也是是否拥护太平太国的一种带政治态度的表示,因此,他们推行起来亦同样严厉,要保住脑袋,就得留起头发,否则就有可能杀头。太平军的狂飙突起,恰如一道划破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大地的闪电,但是,其来也忽,其去也快,十多年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蓄发易服之举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一切也就暂时恢复了原貌。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滥觞,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但是,谁也不敢首先剪掉辫子。大约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定居于海外的华人中最先出现了剪除辫子、改易西服者,但均属于个例,没有形成风气。1898年1月,也即农历除夕,新加坡华人组织华人剪辫会,并登报倡议集体剪辫。此一举动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争议。赞成者“有谓辫发为不雅观者;有谓辫发久而不洗即觉臭秽难闻者;有谓辫发贻害甚大,如机器房中执役者一时不慎,致为机器所掣,不免性命之虞者;有谓辫发或被车轮牵扯,致受辗转者;有甚谓此物似禽兽之尾者;有谓如铁链之状者。”因此,他们主张割掉辫子,“留全发而短之”。但是,反对者的力量也很强大,特别是一些老人,忧心忡忡,认为一旦剪掉辫子,便会被清政府视为异类,那么,落叶归根,回国之想就会成为泡影;而且一旦与当地社会发生纠葛,便很难再受到清政府驻外机构的保护。于是,传统的力量再次占上风,剪辫的倡议也就搁置下来。一直到两年以后,新加坡华人终于将剪辫的倡议付诸行动。据《中外日报》1900年6月19日报道:“新加坡一处,已有华人八十人割去发辫,改换西装,其余割辫者尚多,约亦即目前矣。”时代风尚之所趋,工业文明影响之所及,终于使剪辫突破传统的“夷夏之辨”旧圈子,提到了当时世人的面前。

作者: 61.143.106.* 2005-6-6 19:13 回复此发言

--------------------------------------------------------------------------------

3 剃发·蓄发·剪辫子——关于辫子的历史

当时的国内舆论,如上海的《益闻录》、《申报》,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等均报道了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一事。但是,除《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示其事系首创,以“深堪诧异”评论以示惊奇外,其余各报几无评论。

然而,国内虽无剪辫之举但并不等于没有呼声。1898年夏,主张维新的康有为就大胆地向光绪皇帝提出断发、易服、改元的主张。其主张剪辫的理由与新加坡华人大致相同,但他把剪辫提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变法维新强国的高度,认为:“断发虽始于热地之印度,创于尚武之罗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吴,何尝不先行断发哉?”而且,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皆先行断发易服”,因此,他请求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实施变革之际下令断发易服,以“振国民之精神”。

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1903年,《湖北学生界》发表“剪辫易服说”一文,申述剪辫有利于“强兵强种”之由。1904年,《大公报》又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尽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辫的范围限制在去洋留学生之内,但此种议论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但是,以“排满革命”而自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却敢于冒这个风险。辫子和满装虽然已经沿袭了近三百多年,但这三百多年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尤其是那一条被讥为“豚尾”的辫子,依然被许多人视为汉人的耻辱,因此,除掉这条辫子便是与清廷决裂的标志,在鼓动反清、宣传革命之际,这是动员民众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召唤。早在1895年,、陈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长莫及的日本剃发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中,留日的青年学生纷纷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风气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留学者均以剪掉辫子为荣。山西同盟会会员景定成(梅九)论述1905年的一次剪辫事件颇有代表性,其云:

山西第二次派来的学生里头,很有几位老先生,保守辫子,好像一条生命似的,宁也不肯剪掉。我一天借着同乡开恳亲会,发了一段论议,便说道:“这头发本是一种烦恼的东西,弄成一条辫子,搁在脑背后,已经不成个体统;如今人把他挽在头上,作了个盖顶势,好好一个头颅,让他盘踞上面(影射清廷),压制得全身不爽快(影射民众不自由),如今请大家下一番决心,痛痛快快地,一刀两断,剪除了他(影射革命),不但一头圆光,而且通身快活,大家有什么顾忌,不肯决然舍去呢!”这一席话,革命同人,自然领会得来,拍掌喝彩地欢迎。惟有那老先生大不快意,背后对人说:“某人什么都好,就是爱劝人剪辫子有些讨厌!”〔3〕

留学生归国后,又把剪辫的新风气带回了国内。1903年时,江南一带,青年学生剪辫者已不乏其人,1903年10月16日的《大公报》所载文章中便这样形容:“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特别是随着二十世纪初年清政府实施新政,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后,蓄辫与一些新规矩的矛盾越来越大。1905年6月,新编陆军实行改服制,不少官兵穿上新式军服后为便于戴军帽遂将发辫剪去一束;同时,最早实行警察制度的天津,警察也已“剪去发辫三分之一”。鉴于学界和军界剪辫成风,1907年5月6日,经学部奏准,严禁学生、军人剪辫,其中学生“一经查出,即当咨明学部,分别惩处”;军人“如有不遵定制,改用他装,以及剪去发辫等事,无论官僧、兵丁,均即斥革”〔4〕。这是清中央政府关于严禁剪辫的第一道命令。此令既出,剪辫之风稍杀。但是,一个新风气一经传开,依靠一道行政命令岂能止住?况且,当时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之发辫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清廷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也不再坚持蓄辫,这是时势之所使然。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党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5〕。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资政院关于剪辫易服的议决案一经通过,消息传来,不管清廷是否批准此案,民间的剪辫便“一时风发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但是,这时候的剪辫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社会压力。

作者: 61.143.106.* 2005-6-6 19:13 回复此发言

--------------------------------------------------------------------------------

4 剃发·蓄发·剪辫子——关于辫子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但剪辫潮流是在民国建立以后逐渐扩展的,后数月,抵制剪辫的情况仍不断发生。当时有人指出:“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移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民国之声威有损。”〔6〕上海为当时最开化之城市尚且如此,至于一些偏僻城镇和农村,抵制剪辫者大有人在,不愿剪辫者不仅仅是满族贵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出于一种长期以来的惰性习惯,也不愿意剪掉那条又油又腻的辫子。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有鉴这种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根除辫子陋俗,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南北统一之后,通令全国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7〕

临时政府的通令,措辞是很严厉的,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剪除辫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留辫者依然有之,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叫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三十岁时投入清军。武昌首义时,他正在江南提督任上,驻守南京,被江浙革命联军击败后,退守徐州。此人顽固不化,清帝退位后仍表示忠于清室,所部禁止剪辫,被称为“辫帅”。1917年6月14日,张勋带领数千“辫子军”开进北京;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这一下,京城很多剪辫子者都慌了,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一时间,假辫子风行北京城。

谁知,真假辫子仅仅风行十二天。7月12日,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便攻入北京,张勋惶惶然若丧家之犬,狼狈逃入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宣统皇帝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一场闹剧很快收场。又有歌谣云:

宣统回了朝,秃头要开瓢。

宣统跑了,秃头好了。

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被折腾了近三百余年,至此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微**剧本怎么写,小学生的剧本。

根据你自己的想法来写,你可以大致的些一根故事梗概,比如:你想写的是小学生的作业有很多,写不完。你可以这样来写故事梗概:小明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后忙吧书包打开拿出作业本写作业,从下午6点些到了晚上10点还是没把作业写完。剧本就像是写记叙文那样,把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这些写清楚就好了,字数不限,交代好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这些情节就好了。

或者你也可以这么写:

镜头一

一个长相平凡的小女孩被妈妈抱着,爸爸手里拿着一支棒棒糖递给她,女孩笑得天真无邪。

换镜头

一群小鸭子跟在鸭妈妈身后,在水上嬉戏着。

镜头二

小女孩长大了,和小时候一样,她很平凡。

换镜头

小鸭子也长大了。

镜头三

女孩出外工作,父母送她离开。

换镜头

水面上只有一只鸭子,孤孤单单。

镜头四

偌大的公司里,随处可见漂亮标致的女性职员,只有女孩不懂装扮,又土又胆小,于是成了那里的异类,遭到了集体的排斥和嘲讽,上司也不喜欢她。

换镜头

水面上多了几只天鹅,它们高傲,它们美丽,而鸭子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看着它们不敢接近。

镜头五

女孩茫然的走在街头,突然像被什么吸引住了似的,一瞬不瞬的看着橱窗里的大电视,电视里的女人妩媚妖娆,浑身都散发出自信的光芒,她的手里拿着一只银黑色管身的漂亮口红,修长的指尖按压在自己迷人的唇上,眼神倨傲,仿佛世界被她踩在脚下。女孩就这样呆呆的扒在橱窗前,看傻了眼。

镜头六

女孩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那是一张平凡,甚至有些难看的脸,女孩看了很久,闭上了眼睛,半响后睁开眼睛,本来茫然的眼神已经改变,变得坚定,她拿起梳妆台上的剪刀毫不犹豫的剪去本来长及腰的秀发,拿起梳妆台上的一个精美的化妆包,‘呲’的一声,拉链被拉开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清晰的响起。

换镜头

水里的鸭子正缓慢的向天鹅群里游去。

镜头七

葱白的手指拿着一支银黑色管身,镶嵌着水钻的口红,它贴上了一个女孩的嘴唇,左右涂抹了一下,柔唇抿了抿,扯出了笑容的弧度。

镜头八

一双美腿走在了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板上,本来有些吵闹的房间慢慢的安静下来,直到鸦雀无声,只有‘嗒嗒嗒’的,高跟鞋敲击着地板的声音回响着。

镜头九

目瞪口呆的男女,男的西装笔挺,女的职业套装。

镜头十

女孩化妆后的脸,利落的短发,恰大好处的妆容,不是绝美,却有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让人移不开眼,女孩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从包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化妆袋放在了她桌上的一个水晶天鹅摆设旁边,笑了。

换镜头

几只白色的天鹅美得有些不真实,在它们中间,一只黑天鹅傲然的存在着,再也没有了那只鸭子的身影。

这样写也行!

去英国留学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建议携带物品。 该携带多少行李主要根据个人自己的选择,这里只提供给大家参考。?

a) 至少8-10张护照照片。在国外读书要办很多证件,学生证等各种卡都需要照片。?

b) 衣服类。一套质量好的西装,或女士的礼服;英国常下雨,雨衣,防雨的夹克很重要;棉质内衣,棉袜子在英国较贵,可带若干备用;其他如衬衣,休闲衫裤,T恤,羊毛衫等,也是必备的。?

c) 书籍类。英文字典最好带一本;必要的专业书籍;中英电子字典(如快译通或文曲星) ;各类公证书,学历证明等。?

d) 鞋类。皮鞋,运动鞋,拖鞋(拖鞋可带一双塑料的,和一双冬天穿的保暖型的) 。?

e) 日用品。折叠雨伞;针线包;剃须刀;指甲钳;随身听;充电器和充电电池(英国电池价格很贵)。?

f) 其他。一个小电饭煲;微波炉适用饭盒;耐用书包;

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英国是一个很重礼仪的国家,在这里读书,会有机会被邀请参加家庭聚会,小礼品是必不可少的。?

记住,不要带太多东西,以免行李超重要付太贵的托运费。还有,贵重物品,尤其是钱,千万不要放在行李里面,因为在国外行李丢失的情况也偶有发生。

此外以下物件要注意携带

1.各类证件

2.足够的现金及汇票

3.必备生活用品(牙刷毛巾类)

4.电器转化插头(至少两个),插线板一个

5.常备药

6.换洗衣物

7.电饭锅,菜刀

8.必备文具类

9.少量速食食品

10.依情况而定需要的话,自带被褥也可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留学费用

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占据所有费用的大部分比例。另外,还需考虑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

1、考试费

出国留学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留英学生在国内选择雅思考试,达到学校要求后才能获得录取。对研究生来说,英国大学一般不要求GRE或GMAT等成绩,除了部分商科课程如MBA的话可能要求考GMAT。

2、公证费

英国签证不需要作文件公证,只需要出具签证文件的原件、复印件以及翻译件,并保证文件真实。

3、护照费

办理护照的费用一般是200元人民币。

4、体检费

去英国学习六个月以上的课程将要求学生入境时出具肺结核检验报告,学生可在国内具有国际旅行健康检测的机构开具国际旅行健康证明。

5、签证费

申请签证费用根据签证类别不一而异,具体可浏览英国签证申请中心网站。

6、学校申请费

申请英国的学校一般不需要交纳申请费用,英国的大学是不收申请费的,英国的高中和预科可能会收取少量的申请费,大约是50到200英镑不等。

7、学校注册费

英国的大学不收注册费,学费押金以录取通知书为准。

8、学费及生活费

具体费用各大学不同,并与所选科目有关,向所申请的大学索取资料时可获取详情。

9、医疗保险费

到英国学习六个月以上课程的国际学生将受英国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看病是不需要缴纳费用的,药费按固定的金额缴付。

一场实景剧本杀!湖北武汉网红船,298元一张船票,究竟值吗?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

第二次去武汉旅行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的打卡了武汉网红船“知音号”。只可惜那个午后在昙华林逛得忘了时间,太赶了,没能换上一身旗袍。

知音号的演出,是完全沉浸式的时空穿越。这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武汉夜游新地标,很好的弥补了 旅游 时候晚上的空档。

官方给知音号的定位是: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由著名导演、跨界艺术家樊跃创作。

停泊于汉口江滩的知音号,是一艘大型主题演艺轮船,全长120米,宽22米,高15米,内置约200块液晶屏幕,五层总共可用面积约为6000 ,堪称一座大型漂移剧场。

298元一张船票,2个小时的穿越之旅,一场实景剧本杀,究竟值不值?

知音号的故事,取材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武汉。要知道在民国时期,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前面可以加“大”字。

19:30分,来到知音号码头,一张船票,登上这一艘灯光璀璨的夜游船。

码头的过道上,有各种服装出租。男士女士孩子的都有,包括各种服饰配件,价格也不贵,还有化妆间和更衣间。

还有很多来知音号的游客,会直接穿着旗袍来打卡拍照。

从拿上旧时船票、踏上码头的那一刻起,码头上来回吆喝的小贩、提着皮箱准备远行的男士、身着旗袍婀娜多姿的舞女,还有旁边亲友的道别、船员匆忙的筹备,完全置身在了曾经的年代。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以及船员“开船啦”的催促声,按照仓位陆续登船,回头再看一眼空旷的码头,心中居然也全是喧嚣热闹后的人去楼空。

进了这艘硕大的游轮,大家都变成了一名穿越的旅客,每个人都是追梦人。

人流涌动的船舱里,里面没有舞台、也没有游客,全都已变身为剧中人。

看着擦肩而过的男男女女,完全是穿越回了1930年的情景,船舱里的每个角落、每个房间,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卖报的女孩在诉说着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了多卖一份报纸。妩媚动人的交际花,拿着写满字的纸扇,哀伤得诉说着妖颜外表下心酸的身世。

每个人都有故事,而你又会是谁的故事,又会遇见谁?

舱房里茶厂的少东家,讲述着如何用新的营销手段把茶卖到更远的地方。

看完别人的故事,登上三层船舱,按照船票的号码进入属于自己的舱房。

桌椅、床铺、台灯、笔墨纸砚等等所有陈设物件都还是当年的样子。正在迟疑间,房间推门进来了新的船客。

无论男女,在这种情形下偶遇,便展开了自己的故事。

回到走廊,各个故事还在继续发生着、发展着。

一楼舞厅,白色西装的主持人正在介绍舞会里的重点人物,各种眼界高傲的绅士名媛,或在喝酒聊天,或在热情拥舞。

服务生轻盈地穿梭在周边的吧台,还有报社的记者捕捉着舞池里的靓丽身影,演绎着那个年代的上流 社会 。

早已分不清哪个是演员,哪个是游客。

而舞厅后面的酒吧,每天等电话的男人、喝酒浇愁的失意大叔、久别重逢的恋人、一个个甜蜜又伤感的爱情故事。

而最难忘的,莫过于历经万般思念后回头的那瞬间,又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熟悉身影的幸福。

表演结束,自由活动。

可以选择在酒吧听歌手唱歌,也可以去舞厅看舞者跳舞,当然在酒吧品尝一下鸡尾酒,也是不错的选择。

来到夹板,恰好游经长江大桥,磅礴气势不禁止步称赞,两岸灯光璀璨夺目,让人直叹美哉。

在知音号上,没有明确的观看区与演出区,整艘船都是演出的剧场。

而游客既是观众,也是剧中故事的一部分。游客登上“知音号”后,将真切体会到百年前的武汉风情,亲身体验一场“穿越”大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从知音号下船,耳边仿佛还轻轻地荡漾着这首《送别》。

这2个小时,非常真实的年代体验,场景真实身临其境,演员表演到位,服装道具布景完美。

走出码头,似乎还没有从那个年代里走出来,回头再望一眼那艘灯火通明的游船,不知今夕何夕。

“武汉 旅游 虽然在全国排不上名,但如果你自由行,你会觉得美不胜收。

这里有黄鹤楼、长江大桥、晴川阁、琴台、月湖景观线可玩一天;东湖听涛景区、绿道、磨山景区、落雁景区可玩一天;

省博物馆、红楼、首义纪念馆及临近昙华林、户部巷可玩一天;晩上出户部巷,到汉阳门码头坐过江轮渡看两江四岸风景是妥妥地美,时间早还可以游游江滩,武昌汉口汉阳青山江滩都很美。”

那几天分享了武汉旅行的点点滴滴,看到一个武汉当地的朋友用心的留言。两次武汉旅行虽然都短暂,但是这座城市在我眼里,越来越具象,回忆越积越多。

还会再去的,我对自己说。

旅行贴士:

景点地址:

武汉市江岸区沿江大道汉口江滩内知音号码头

开放时间:全年

周一至周五 19:30-21:00 ;周六至周日 19:30-22:30;

具体开演时间以实际票种披露为准。

邮轮会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判断是否出航,具体已演出当天情况为准。

门 票:

工作日:成人票228元/人、儿童票110元/人、学生票140元/人;

周末:成人票298元/人、儿童票140元/人、学生票140元/人

关于作者:

江南小女子一枚/环球旅行家/到达南北极/知名 旅游 自媒体

关注我,陪你一起看看这美好的世界。

眼神清澈含情,声音温柔有磁性,湖北果然盛产国风美男

上一篇盘点完了湖北籍的美女演员,接着我们就来讲讲湖北籍的男演员,

除了朱一龙,还有不少长相周正、演技靠谱的好演员呢!

凭借正午的《琅琊榜》、《伪装者》,王凯彻底红出了圈,“长手、鹿眼、低音炮”被网友们戏称为王凯的三大魅力法宝。

考进中戏前,王凯在武汉的新华书店工作,是有编制的铁饭碗,他却感到很迷茫。

在朋友的建议下,王凯去参加“江城F4”的海选,还真被选中了,

那干脆再去艺术院校学表演吧。京沪两地辗转备考后,他进入了中戏。

入学那年,他已21岁,比班里最小的应届生要大上四岁呢。王凯的心理压力不小,丝毫不敢懈怠学业。

2007年毕业,快一年都没接到戏。而临近毕业,家里支援他首付,在五环附近,买了套很小的房子,房贷得他自己还。(2007年,北京房价,还没有贵到离谱)

为了省钱还房贷,王凯连同学聚会都不参加了。不想白吃白喝同学们的,自己请大家,

又实在没余钱。他就只好窝在家里打 游戏 ,打得天昏地暗,不分白天黑夜。

很快,他接到了《丑女无敌》里的陈家明。虽然人设是个与自己相差甚远的“娘娘腔”,

但为了还房贷和积累经验,王凯还是接下了,一演就是四季。

真正的转机来自2013年,侯鸿亮看中了年轻的王凯,力荐他出演投资过亿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这部戏里可是有7个影帝啊!

默默无闻的王凯顶住了压力,把方孟韦这个角色演得相当出彩,没有被焦晃、陈宝国、

倪大红、刘烨、廖凡等实力派,掩盖住光芒,还获得金鹰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拍方孟韦大闹五人会议的戏份,一个近五分钟的长镜头下来,王凯有大段拗口的台词要说,

还得配合情绪的不断起伏,摔帽子、扔手套、卸枪等等动作,一气呵成。

据说,这是王凯进组后拍的第一场戏,是一条过的!他果然没有让侯鸿亮失望,

侯监制的眼光也真是老辣。王凯很谦虚,他时刻不忘感激,侯鸿亮对自己的提携。

王凯唱歌很好听,不然也不会获得“低音炮”的美誉。他的嗓音很有磁性,无论念台词还是唱歌,都深情款款的。

2018年,参加《跨界歌王》,他唱了很多好听的歌曲。尤其是他和徐静蕾即兴合唱的《好久不见》,太默契了。很期待,他俩能合作一部戏呢。

王凯的眼睛被称为“鹿眼”也很好理解。又大又圆,黑白分明,

长长的睫毛配上自然的双眼皮,很打动人!好像小鹿斑比的眼睛,无辜而纯良!

当了爸爸的袁弘,拍戏的脚步明显放缓,想把更多时间留给太太和儿子。

他常常在微博暴张歆艺的“丑照”,他应该很享受现在的家庭生活。

跟王凯同龄的袁弘也是湖北武汉人。中学时,偏科挺严重,喜欢语文和 体育 。

当过学生会主席和学校篮球队的队长,做着被NBA教练找上门来的美梦。

这一点儿,跟他的小老乡朱一龙,倒是很像啊!

高三受同学感染,只跟爸妈打了个电话,告知自己要去北京艺考。

然后,就跟着这位同学去考了北广(现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路费还是人家同学给出的。

考上戏时,特长展示,他用武汉话念了屈原的诗。表演环节,他演了话剧《屈原》的片段。

形体展示,他的散打把老师看得直摇头,只好改做广播体操。

唱歌环节,袁弘模仿刘德华唱《忘情水》,又跑调得一塌糊涂。

但结果很好,袁弘同时被上戏和北广录取。他选择了上戏,就成了胡歌的同班同学+室友。

他有浓重的武汉口音,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读书时的袁弘,便每天六点起床,

在校园里压腿,念绕口令。现在,他的普通话流畅而标准,台词也挺生动。

毕业后,他跟胡歌一起进了唐人,跟刘诗诗并称“唐人三宝”。不过,粉丝有时候会宠溺地称他们为“唐人三傻”。

《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一角,让观众们深深地记住了袁弘。刘诗诗出演穆念慈。

诗诗的荧幕初吻就给了袁弘。据说,拍摄时,袁弘比诗诗还紧张,生怕把诗诗吻哭了。

《步步惊心》里的十三爷,也是很多女观众心目中的“白月光”!

袁弘高挺的鼻子,优越的眉骨,的确适合古装。

他不仅能演好腹黑的杨康,潇洒不羁的皇子,也演得了霸气的皇帝。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他扮演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让人印象深刻。

剧中,袁弘的一双含情目,又让观众感受到角色隐藏在威严霸气背后的深情和无奈。

2014年7月,他和太太张歆艺拍《解忧公主》相识。2015年5月20日,两人在官宣恋情。

一年后,在德国古堡举行婚礼,胡歌、刘昊然、马天宇、彭于晏是伴郎,真是史上最强伴郎团呀!

据说,婚礼当晚,新娘因为太过兴奋,直接喝多睡着了,硬生生错过自己的婚礼晚宴。

儿子出生不久,两人合体上了综艺真人秀,袁弘好体贴,

早晨六点起来做早饭,给儿子洗澡、换尿布,手法很熟练。

为了能让妻子出去工作,甚至跟自己的亲妈都争论了起来。

演戏,袁弘是敬业的好演员。居家,他是体贴的好丈夫、好爸爸,挺羡慕张歆艺的!

今年,应该是张晚意的幸运年。《觉醒年代》+《乔家的儿女》,两部热播好剧,让很多观众记住了他阳光、清澈的少年感。

生于1994年的张晚意,是湖北十堰人。2012年,已被同济大学录取的他,选择了复读。

经过又一年的努力,他实现自己的心愿,考入北京**学院。

张晚意身上,有着同龄男演员身上少见的古典气质。他的名字“晚意”,就充满了诗意。据说,他还有个姐姐叫“晚晴”。

27岁的他,沉静而不浮躁。他演活了革命志士陈延年。延年牺牲前,赤脚套着脚镣行走时的回眸一笑,让多少人破防啊!

无论是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陈延年,还是穿着小褂短打,在码头搬货的陈延年,

再或者是身着长衫、学生装的陈延年,张晚意都演绎得自然、生动。

单纯到有点憨的乔二强,张晚意演绎得也毫不违和。在为师傅打抱不平,

被打伤后,忍不住向师傅表白,那句,“师傅,我稀罕你!”,让人听得心动又难过。

被师傅义正言辞地拒绝,他含泪的眼睛,亮晶晶,隐忍中又透出坚定。

这位湖北小哥哥,也长了一双好眼睛啊!

朱一龙有一双桃花眼,王凯是鹿眼,张晚意的眼睛也很有神采!

和朱一龙、王凯、袁弘一样,张晚意的古装和民国扮相都很不错。

在《觉醒年代》之前,他演的青年,就很抓人眼球。

《风起霓裳》里,他的唐代扮相,虽不是第一眼就惊艳,但胜在舒展、耐看。

张晚意是长了张“剧抛脸”的。2018年,他参演了《我的真朋友》,朱一龙在里面演井然。

这部戏里演邓伦爸爸的演员,后来在《叛逆者》里,演了林楠笙的准岳父,朱怡贞的爸爸。

张晚意则扮演刚毕业当沪漂的中介傅晓宁,

为了富家**,差点儿抛弃跟他一起打拼,青梅竹马的乡下女友。

这个不怎么讨喜的人物,很容易演得脸谱化,

但张晚意就把他塑造得丰满真实,让观众能理解到傅晓宁的痛苦与无奈。

好演员就是这样,有很强的共情力量!我在看《觉醒年代》,为陈延年的牺牲而伤心时,

怎么也没有想到陈延年和傅晓宁,竟然会是同一个人演的。张晚意,未来可期呀!

最近,很迷程亦治、吴丽姿夫妇。真是没想到,张新成穿着长衫会这么好看,

尤其是剧里,他和丽姿结婚时,穿的那件月白色长衫,儒雅清俊。

当南货店小伙计,穿粗布大褂,也不失英气。后期,成为大佬,各种西装造型,

也都搭配得相得益彰。但个人还是更喜欢张新成的中式造型。

比张晚意小一岁的张新成,是湖北荆州人,毕业于中戏。中学时,就离开老家,

来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上学,专修声乐和舞蹈。刘昊然也是北舞附中毕业的。

张新成从小就喜欢音乐,钢琴、吉他都弹得很不错,还会作曲,更是个学霸。

2014年艺考,他考了北影表演创作专业第一,上戏表演(音乐剧方向)专业第一,

中戏音乐剧表演专业第一,军艺表演专业男生第一。

最后,张新成以560分的高考分数,文化、专业双第一的身份,进入中戏音乐剧系。

一进大学,张新成就不管父母要什么生活费了。不少打算考表演系的人,会慕名找到他,

请他进行专业课辅导。所以,即便不接广告,这收入也够他养活自己的。

2017年,一部《你好,旧时光》,让身着蓝白校服的张新成,

成为无数女观众的“心头好”。学生时代的校草,就该是张新成这样的!

一双干净、透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白净的脸庞,好听的声音,挺拔的身形。

朱一龙、王凯、袁弘、张晚意,也都是这样的啊!湖北真是盛产校草类型的帅哥啊!

一部《大宋少年志》,又展现了张新成的另一面。精通各种江湖把戏、骗术的元仲辛,

实在是太意外了!果然,张新成并不是只会演校草帅哥!

感觉在最新一期的《快乐大本营》里,他的唐装造型,也不赖呢!

《大宋少年志》里,他把匕首耍得出神入化。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他晒过,自己被匕首割伤的手,贴满了创可贴、胶布,有点儿不忍直视。

张新成原本并不会耍匕首的,就是为戏现学、硬练的。

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他还拒绝了用假匕首的提议。

去年,一部《以家人之名》,让《最好的我们》中的耿耿和《你好,旧时光》里的林杨同框了,这满足了多少观众的渴望呀。

《以家人之名》里的贺子秋(张新成扮演),虽没有凌霄那样的浓颜系美貌,但他更细腻动人,真心希望他和李尖尖能成为一对儿。

贺子秋坐在沙发上,一边给李尖尖腿上涂风油精,一边觉察出,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感情发生了质变的那段。

被张新成、谭松韵演绎得真实又 搞笑 ,一点儿也看不出扮演妹妹的谭松韵,其实比张新成大了5岁。

随着年纪的增长,张新成可以驾驭的角色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确实挺看好他的。

他有一张戴眼镜,穿西装撑伞的黑白照片,魅惑气质一点儿不输唱《天上飞》的李承铉。

张新成唱歌很好听。跟朱一龙一样,他也会为自己主演过的电视剧演唱插曲。

朱一龙的声线温柔,张新成的则更清亮。张晚意唱歌也不错的,出过单曲《青春》。

哇,又发现这几位湖北帅哥的一个共同点,唱歌好听。

倒是没听过袁弘开嗓唱歌,不过从他念台词的功力来看,唱歌应该是不会差的。

盘点下来,感觉荆楚大地的美女演员们,如花似玉,温婉大气。帅哥演员则散发着如松柏、明月般的清朗之气。

他们都有一双脉脉含情的美目,眼型是中国传统的桃花眼或杏眼。睫毛浓密,皮肤白净,

眼窝深陷,鼻梁高挺,又有一点点异族感。大概是湖北地处南北、东西交界处,早就融合了多民族的血统。

当然,我们喜欢这些湖北籍的演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外貌,

更是因为他们的演技和品格。 娱乐 圈里,最需要人品正,演技佳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