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纪行

静宁西装定制店在哪里-静宁西装定制

?拂晓,熟悉的闹铃声唱响。迷迷糊糊中想着今日起床的动力——全班动员前往静宁县。六点钟要在路口集合,幸好,奔跑到路口后大巴车还未到,我们一行人还有带队的郭老师在路口等待片刻。此刻,内心充满对天水离别之不舍和对静宁的无限向往,从开学来到天水,还未离开过,身为大西北的陕西人,还没有去过甘肃其他地方,对前往的陇东地区满怀憧憬。

?就座,窗外漆黑,大巴车也应景地关上灯。早起的倦意不在,怀着小学生集体郊游的心情左顾右盼,想象着深秋静宁的山川景色,人文建筑,街道或繁华或喧闹或稀疏,学校设施布局是普通亦或是眼前一亮……漆黑静谧的氛围让人仿佛又回到了睡梦中。一觉醒来,身处秦安,稍作休息。再次出发,车上弥漫着橘子的芳香,说是可以减缓晕车。出发没多久,堵车。在盘旋又狭窄的土山路上,本来就没有城市里的双行道,大卡车大巴车在这样的路上驾驶,再夹杂着小汽车摩托车,堵车也就不足为奇。等了许久又再次出发,行驶在崎岖盘旋的山路上,即使平时不晕车的人估计也会不舒服。还好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有芬香的橘味。在山路上盘旋了两小时左右,终于到达静宁县。距县城还有一段路程时,映入眼帘的景色是澄澈明亮的蓝天和光秃秃连绵不绝的山。心里想:美丽的大山沟,我们来啦!

静宁,地如其名,给人的感受就是静谧安宁。不到十一点,我们抵达静宁一中。蓝天白云和绿油油的塑胶操场使人心情舒畅,一进校门,正前方是升旗台,后面是图书馆。我们奔走在操场中央,仿佛自己就是这里的一名高中生。越过操场,来到学生社团活动楼,首先看到的室内体育馆让我震惊,同伴激动地让我给她拍照,貌似游客照。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不如意,经济发展并不迅速的县城里,它的高中居然有这么棒的室内体育馆,就好像偶像剧中一样,篮球场地和四周的观众席,让我顿时想起《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剧情。这才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的书法绘画作品展,书画社团活动室,室内条件优良,宽阔的教室,单人单桌,整齐摆放的笔墨纸砚,还有舞蹈、音乐、英语、文学、计算机等各大社团。环绕一周,综合实践楼已经让我震撼,它明显的现代化特征,真的不比某些大城市的学校差。看得出来,学校和教育局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和经费的尽力。往后面走,越过教学楼(弘毅楼)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文庙,这所学校就是在孔庙的基础上建成的,朱红色的墙壁和柱子上随处可见的是论语的名句。身处名胜古迹的游客感十足,不知不觉掉了队。观赏和拍照还未尽兴,收到通知让迅速来会议室开会。来到学校最深处一栋陈旧的楼(据说是旧行政楼,让我不禁感慨:一般学校都是一进校门正中间那栋最豪华最高大的是行政楼,而静宁一中却非然也,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蓝色玻璃美丽的图书馆,行政楼却是在学校最远处的一栋质朴的楼上),校长、教研主任、郭院长已经坐在面对着我们的发言席上,摄像师也准备就绪。面色和蔼可亲的校长致辞,简介学校,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总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的言语:静宁和甘肃大部分地区一样,没有工业,农业也不发达,人们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对教育尤其重视。我们把学生当作工艺品似的精心雕琢,希望他们都成为精品。教师集体备课,高三学生的试题也是由老师们精心编排,从不购买外面市场上的资料书。但这样集体化的精英培养模式,是否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必学校的做法也是有一定的苦衷。校长在这里总结出来“五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学校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盼。作为听众的我,此刻脑海里涌动的只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静宁一中的“五苦”精神值得我们感慨深思,这也正是这所高中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午后,来到界石铺镇高堡小学。一进校门,看到所有的老师都穿着整齐的正装,就好像是为了迎接我们新买的一样,而这样的西装革履和这里的乡土气息似乎有些不搭调。一名年轻干练的男老师一路上拿着话筒为我们解说学校的每个角落,身后跟着一名男老师拉着拉杆式扩音器,开始我还觉得有些滑稽,后来便觉得是心酸。他们的隆重接待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像是来了大领导视察工作似的。这样一座129名学生,15位老师的村镇小学可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到音乐教室的孩子们拉二胡,弹电子琴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在这偏僻的村镇小学里,他们的音乐课却如此高大上了,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真是一个都不会啊。还有计算机教室,孩子们都是用的笔记本电脑上课,矮矮的桌子和板凳,看上去很适合年纪小的孩子们。但不知道,如果不是我们来参观,他们的这些课程和设备会不会都如今天般的开放,现状多少让我觉得我点做作。参观教室,体会到学生人数少的好处,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小班授课制,教室虽小,但干净整洁,被小朋友美化过的墙壁让人心旷神怡。主任指着墙壁上学生们写的心愿说:这里的孩子笔试都比较好,可以排在前面,可面试的话就到后面了。这句话让人不能忘怀。是不是可以反映出他们与人交往或者口语交际能力的低下呢?至于造成这样的原因,那不得不从当地经济和教育上找源头了。最后参观了学校的农耕文化馆,里面有三位女孩为我们解说,有家乡的特产(苹果、早酥梨),耕具等。她们红扑扑的脸蛋,明澈的眼眸,破旧的校服,让我感受到乡村孩子骨子里的纯真和质朴,他们才是这片带着充裕泥土气息土地上养育出来的“真正的人”。让人不紧想到费孝通所说的:“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而我们研究生和国培学员这一行人最多的是拍照和嬉闹,留下的除了照片,不知是否还有其他触动心灵的回忆?又或者是国培的老师们已经从教多年,看的多了,内心是否已经麻木? 参观完校园后,老师们洗净切好的一块块苹果,更是暖了我们的心,都说静宁的苹果好,品尝过后,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人民就好似他们种的苹果一般明亮又质朴。

告别高堡小学,来到它附近的界石铺镇中学。校长拿着扩音器给我们“诉苦”,这里的生源不好,稍微家里情况好些的或者学习好的就都转到县城里了,这里大多是留守儿童或者说家庭情况较差的孩子们,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中既需要精英人才,也需要清洁工,技术人员,我们的学生即使成不了才,也希望能是社会上有用之人。校长的真诚和无奈让人心颤。看到孩子们面朝黄土,背倚大山,穿着脏旧的校服在操场奔跑打球的场面,脸上呈现的美好单纯的微笑,这大概就是他们青春年少最为珍贵的写照吧。

今日最后一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后天刚好要在此举办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晚会,我们权当提前来看会场了。浓浓红军情,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解说员讲余新元的故事,从小小的放牛娃成长为红军革命战士,先后参加了数百场战争,九一生。还将雷锋和郭明义介绍到部队,成就了他们。

次日清晨,我们再次来到静宁一中,观摩高一语文课《氓》,听高一孩子们谈爱情。同课异构的两节课,两位老师,各有其特色。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两者一比,相形见绌。第一位是按部就班,把课时内容和教学任务都完成了,但课堂气氛气沉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回答问题后直接给出答案,看似很教条主义。第二位老师,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交流对话较多,关注细节,哪怕是一个字音字义都不放过。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文本解读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但却导致后面的内容匆忙,没能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听完这两节课,内心矛盾便是:到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更重要些还是注重学生的情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更为重要?回到车上,一位国培的老师说当然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可能这就是老教师和我们这些小鲜肉的区别所在了吧。内心里我们明显是喜欢第二位老师的授课。

返程途中,我们有幸感受人类八千年前的历史文明——大地湾遗址。郭老师说:要想看看人类近千年历史去北京,要想看五千年历史去西安,要感受八千年历史来天水。早期原始社会人类的遗址尽收眼底,想象着他们当年的生活,也不知到底是何样,和我们脑补的肯定大有不同。

?两日所见所闻所感,大概就是这样。时空的穿越,山川学校的观赏,文字的抒发,内心最深的感触跃然纸上。想想身处优越的城市经济和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再想想这两日所见的甘肃贫困县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富裕的经济条件,没有阔绰的衣食住行,但他们有勤奋好学的心态,有纯真善良的品性,有对未来世界美好的憧憬,他们是祖国花朵儿中最努力绽放的一群。

回想自身,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目前我们最应该也是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充实自身知识,珍惜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涯,抓紧一切利于学习的良好资源,能在毕业时成为一名称职的、不负本心的语文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生活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进步。

流年与经世,你走过,有收获。

纪11.1~11.2 静宁之行